- 索 引 号:QZ07111-0101-2025-00045
- 发布机构:南安市财政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7-08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24年度南安市国有自然资源管理情况,请予审议:
一、国有自然资源基本情况
南安市国有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森林、水、海洋(海域和无居民海岛)等,各类资源总量如下:
(一)土地资源。2023年年末全市土地总面积203099.8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2836.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24%;园地面积14270.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03%;林地面积104686.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54%;草地面积1281.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3%;湿地面积3157.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5%;水域面积8015.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38493.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95%;交通运输用地面积4561.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5%;水工建筑用地面积350.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7%;其他土地面积5445.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8%。
(二)矿产资源。全市境内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个矿种,分别是铁锰矿、钼矿、钨矿、泥炭、饰面用花岗岩、饰面用闪长岩、工艺用辉绿岩、建筑用花岗岩、建筑用凝灰岩、建筑用砂、陶瓷土、高岭土、绢云母、伊利石、叶蜡石。全市持证矿山共3 家,年设计生产规模均达到百万立方米,矿种为普通建筑用花岗岩,2家正式投产1家未正式开采。
(三)水资源。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约为17.37亿立方米,其中境内年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6.33亿立方米,年允许开采的地下水量1.035亿立方米。境内大小河流300多公里纵横交错,另有各类水利工程1.4万处,其中:小(二)型以上水库150座,万方以上山围塘417座,蓄水工程总库容9.05亿立方米、引水工程2501处、提水工程1921处、水电站61座、自来水厂14个。
(四)森林资源。南安市林草湿数据与国土“三调”对接融合成果显示,全市国土总面积20.31万公顷,林地面积10.5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89%。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面积1625.91公顷,3个省级森林公园,面积2630.06公顷,其中:五台山省级森林公园公顷921.86公顷、罗山省级森林公园1409.61公顷及灵应省级森林公园298.59公顷。
(五)海洋资源(海域和无居民海岛)。全市海岸线44.65公里(2019新修测岸线),海域面积6156公顷。无居民海岛数量11个,面积8.8657公顷。已确权海域面积1006.0219公顷,其中:围填海确权项目有27宗,总面积748.9457公顷(注:取得海域使用权证或不动产权证的有10宗,面积为161.5927公顷;取得海域证后换发土地证的有16宗,面积为557.8237公顷),直接颁发土地证面积为257.0762公顷。
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
(一)国土空间规划更加系统优化。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正式获批并实施,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形成初步调研成果。全面启动村庄规划370个,完成省厅入库312个,进一步覆盖空规、村规空白区,驻村规划师试点经验获省资源厅行文推广,协调推进市民中心片区、洪梅镇中心区等115个控制性详细规编制和入库。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划定成果得到自然资源部批复,将南安市成功文化产业园、国道324改线南安洪濑至水头段工程、泉厦空港产业园等项目纳入优化调整成果。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20.18平方千米,永久基本农田面积29.116万亩,城镇开发边界面积220.31平方千米。
(二)资源要素保障更加高效精准。一是开展专班服务,成立用地报批全流程服务中心,印发农转征流程优化文件,规划编制审批从5个环节压缩至2个环节,组卷平均用时从年初的466天压缩到170.56天,获批成片开发方案13个4113亩(数量泉州市第一、面积泉州市第三),获批项目用地47个3680亩。二是助力生态恢复,完成科院南路、滨海大道西段、安海湾(水头片区)生态修复工程—护岸工程等3个填海项目566亩用海审批,保障沿海片区交通网络与生态修复工程的用海需求。三是推进用地出让,建立工业用地动态供给制度和房地产项目跟踪协调服务机制,全年供应用地用海54宗185.18公顷(2777.75亩),创收出让金21.72亿元,其中:出让工业用地30宗73.48公顷(1102.17亩),出让金4.21亿元;出让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3宗6.77公顷(101.55亩),出让金0.59亿元;出让经营性用地16宗32.91公顷(493.628亩),成交总价12.56亿元;出让海域使用权3宗70.73公顷(1061亩),出让金4.26亿元;办理补交出让金2宗1.29公顷(19.40亩),共0.1亿元。四是落实“三权分置”,全面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协调优化林权类不动产登记程序,逐步解决2022年以来林权资料移交遗留问题;协同不动产登记部门建立林权类不动产登记信息定期共享机制,全市新增林权流转面积26100亩,办理林权不动产登记45宗、面积11550.62亩,进企上门办理林权登记6宗、面积410亩。五是加强森林监管,推行“地空天”一体的全方位、全区域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市财政投入554.4万元聘用专职护林员176名,运用绩效管理模式,不断建强专业护林队伍,护林员年巡护出勤 42240天;推行无人机应用,每乡镇(街道)至少配置1架便携式无人机,全市全年巡飞1292架次、上传图照19861张、拼接影像234幅;依托省林业局护林员巡护管理系统平台,加强护林员巡山管理,实现巡林护林专业化、精细化。组织护林员参加泉州市护林员无人机竞赛,个人成绩获泉州市第四名。六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认真落实超总量暂批和限批规定,严把论证审查、取水工程验收、许可审批三个“关口”,2024年共办理取水许可1件;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执行水资源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抓好征收额度的审查把关,以经济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2024年截至目前累计已征收水资源费383.91万元。
(三)资源盘活利用更加节约集约。一是推进低效用地盘活利用试点工作,出台“工改工”“工改商”、边角地盘活利用等政策,为13家企业办理11.00公顷(165亩)用地手续,完成清理处置批而未供2423.50亩、闲置土地1155.22亩,盘活低效用地3185亩,处置率及净减少率居泉州市首位。创新法拍工业用地处置方式,“府院联动”破解法拍工业用地“办证难”问题,完成法拍工业用地不动产登记61宗、面积436.14公顷。二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针对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推动九牧智能家用机器人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落地填海区,盘活存量海域(70.8公顷)1062亩,拓展泉州南翼新城产业空间,并通过临港临空区位优势强化泉厦产业协作,助力闽西南片区协同发展。
(四)自然资源保护更加规范严厉。一是持续加压违法图斑整改,实行“晾晒比拼”“督导约谈”等措施加压推进违法整改,全年整治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43宗,处置2024年省卫片图斑868宗1799.42亩,完成历年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整改70宗,2020年和2021年督察挂账问题已全部上报销号。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补充耕地工作,完成组件立项、实施验收和报备入库总面积2803.88亩(其中已验收入库541.22亩);推进耕地恢复和耕地流出整改工作,已完成耕地非农化整改1213亩、耕地非粮化整改3790.03亩、耕地恢复整改5894.82亩。全面启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完成方案编制并进场施工7407.78亩,其中已完成6955.14亩。二是全力推进涉林图斑整治,先后组织召开8次专项工作调度会、推进会、协调会,建立林长制协作部门和乡镇(街道)认真执行图斑整改会商机制,制定“一宗一策”整改措施,并采取“周调度,旬通报,月约谈”制度,将整改工作纳入“3+X”绩效考评和督导问责、纳入年终绩效考评、全市林长制工作绩效考核,组织四个业务指导组强力推进整改工作。完成历年图斑整改攻坚任务100起;完成上级下发的2021-2023年疑义图斑85起;排查上级下发的森林督查变化图斑774起,发现违法图斑67起,已全部整改完成,完成率100%。三是扎实开展矿山综合整治,建立“自查+核查、表内+表外”摸底机制,运用铁塔视频监控、GNSS、无人机航摄等技术手段,365天全天候动态监测废弃矿山数量、分布、复绿及非法违法情况,2024年以来共开展非法采矿出动执法检查1059次、3177人次,检查矿山2118家次,及时发现并打击取缔无证矿山4个,查处违法采矿22宗,移送公安机关21宗。围绕通报典型案例、反馈问题和交办信访举报件等,分类开展5大专项整治行动,累计追缴矿产资源收益资金约1.13亿元,新增矿产资源公开有偿化规范处置项目19宗(成交价3.33亿元),没收违法所得24.21万元,收缴罚款6.27万元,提前20天完成百日攻坚7个“100%”目标。四是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深化“林长+警长+检察长+院长”工作举措,形成行政履职与刑事打击、检察监督同向发力、同心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保护格局。全市立案涉林案件198起,罚款1812万元;与森林警察大队联合办案16次,移送涉林刑事案件24起;泉州市首个“森林警察林”和“涉案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基地”(南安罗山国有林场)共接收涉案珍稀植物195株。在官桥镇设立林长办公室官桥镇分中心,为综合执法改革提供后勤保障。
(五)营商环境优化更加高效便民。优化提高审批效率,加大“模拟审批、极简审批、分段验收”推广力度,推动规划许可并联审批,发布第三批工规办理豁免清单,开展模拟审批24宗、极简审批2宗、分段验收38宗、备案“工规豁免”36宗。创新提升登记服务,常态化开展“无还本续贷”,协助29家企业融资7594万;先行先试开展“预告登记”新模式,完成泉州首例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移预告登记;延长清理补办时限、扩大处理范围,化解企业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清理补办工业企业不动产登记面积119.72万平方米;上线“掌上委托见证系统”,提供服务2474宗、节省公证费用494.8万元,获国务院行文推广。
(六)生态文明治理更加深入全面。一是持续抓好矿山生态修复与治理。采取“专班+专家”措施,引入省市土地综合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专家、高工指导生态修复治理工作,2024年矿山生态修复约488.79公顷(7331.88亩),其中,工程修复463.68公顷(6955.14亩),自然恢复25.12公顷(376.74亩)。同时贯彻落实绿色矿山建设,按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严格执行“净采矿权”出让制度,执行“边开采边治理”要求,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二是完成泉州芯谷石井临港高新区B片区生态保护修复。护岸整治4.75千米、水系湿地修复11.6公顷,海堤加固3.3千米。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护岸整治、水系湿地修复工程以及海堤和水闸工程,既完善区域防御体系,又提高了沿海防灾减灾能力,保护后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推动围填海项目落实生态修复措施。泉州港围头湾港区石井作业区11号12号泊位项目按照生态保护修复方案严格落实生态修复,已完成第一期增殖放流,涉及生态补偿量60万元,黑雕鱼苗放流约117.19万尾,日本对虾约11700万尾。四是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全市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0836亩,占目标任务10380亩的104.4%;完成森林抚育面积30532亩,占目标任务28980亩的105.4%;完成封山育林面积12869亩,占目标任务12550亩的102.5%。完成“海丝”国土绿化试点项目84038亩,占目标任务82413亩的102%。优先推进沿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城市周边等重点区域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建设,持续优化树种材种结构,完成城乡一重山林相改善200亩、营造珍贵用材树种造林2566亩。开展油茶三年行动,新造优质高产油茶林1820亩、改造2024亩。以培育大径材为目标,建设木材储备林2669亩。以市领导示范带动为引领,推动市直单位与挂钩乡镇对接共建义务植树基地27个,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7场,完成义务植树92万工日,植树303.68万株。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泉州市级邻里绿美家园项目3个、乡村绿化提升行动项目11个,完成南安市乡村绿化美化宜居项目20个。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国有自然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面对当前全市自然资源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工作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和困难。一是面临耕地保护政策新挑战。2025年耕地责任制考核也出新规定,明确了年底实际耕地保有量低于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控制数的,扣4分,耕地总面积未达到2020年底数量的,扣3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低于国家下达保护任务控制数的,扣8分。我市多数乡镇仍处于“等政策、等部署”的被动状态,多数补充耕地项目停留在招投标阶段,形势严峻。二是违法形势仍未有效遏制。截至5月31日,确属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尚未完成整改13宗,天地网卫片未核查74宗,2024年度部土地卫片未完成整改179宗,卫片整改压力大,进度缓慢。三是批而未供任务推进难。我市已完成批而未供土地清理处置1106.44亩,处置率为10.57%,占已批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9.97%,供地率达到91.03%,但由于土地面积基数大,剩余批而未供土地面积仍较多,个别项目因群众征迁意愿不高、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历史遗留问题化解难等原因,任务推进迟缓。四是规划矛盾问题突出。我市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还在调整中,早期获得批复的片区规划经常需对照总体规划和边界进行衔接调整,控规入库卡点较多,加上“项目管规划”的倾向,导致了多次修改,积攒了一连串的协作工作量。五是“重发展、轻保护”思想一定程度存在。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不够深刻,在贯彻落实上还有差距。如,采取综合利用方式的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在规划设计上注重经济效率,生态效率兼顾不够,绿化面积设计较少。
(二)下阶段的措施和建议
1.严格落实耕地保护。2025年我市规划耕地保护目标为33.65万亩,耕地恢复任务1.133万亩。要紧盯耕地保护目标,坚决扛起耕地保护的政治责任,明确任务和时间节点,压实责任落实。加强耕地源头管控,从严管控耕地流向,强化日常巡查监管,减少“非粮化”、严防“非农化”。指导乡镇对照宜耕图斑,全力推动耕地恢复工作,保障项目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需求,确保耕地进出平衡。
2.加强执法监察力度。科学运用自然资源全系统监管平台,形成“动员自行整改+市镇村三级联合执法+问题整改落后属地主官约谈”工作流程,深化自然资源共用共管共责机制,健全巡查发现数据、下发卫片数据比对,提升巡查发现率;加快推进2021-2024年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剩余尚未完成整改13宗、2018-2023年部卫片、2024年部卫片等3项卫片工作进度,争取在2025年12月底前完成整改;健全公检法司等部门协作机制,对涉及耕地、永农、保护地、矿产资源等严重违法行为,及时移送立案侦查,按照《严肃违法图斑责任追究通知》,对问题线索及时移送。
3.提升规划管控水平。深入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和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及时发现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细化提升策略。一是提升规划覆盖率。加快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展,全面摸清开发边界内外规划覆盖空白区域,加快片区控规、城市设计、村庄规划编制或修编、入库,提升规划覆盖率。特别是今年要实施的重点项目要提前介入,主动对接,提前做好相关规划的编制、修编工作。二是建立规划审批“一张图”。加快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全面收集国土、林业、水利、生态环境、文物、交通、市政等各类规划数据,加大多规合一整合力度,提升规划管控能力;根据市领导要求,深入与网格办对接,探索建立规划审批“一张图”,实现用地报批选址前全面摸清耕地、基本农田、林地、生态红线、水利蓝线、开发边界、文物、涉军设施、规划编制情况等全要素制约因素,确保后续报批工作顺利开展。
4.推动低效用地盘活。加快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片区项目建设,做好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工作,梳理更新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单,按照“一宗一策,分类处置”的原则,组建专班,逐一落实责任人,对征地、土地平整等难题进行重点攻坚,并建立健全存量土地盘活激励和联合招商机制,支持企业通过“工改工”“工改商”、边角地盘活利用等政策盘活闲置土地。
5.强化生态修复治理。一是加快完成“三区两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工作,推进市级项目验收进度,持续跟踪和督促各乡镇开展2025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编制和实施,制定具体任务清单,细化治理内容、工作措施,抢抓“黄金时间”尽快动工。二是规范集约节约用海。加快推进历史围填海遗留问题处置,对已批准但尚未完成围填海项目督促业主科学实施围填海并严格落实生态修复措施,对未批准已填成类图斑加快处置方案编制和备案。三是完善生态预防机制。拓展完善“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海洋自然资源监控体系、矿山第三方动态巡查、耕地数字网格化地图等信息化、网格化、责任化监管措施,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精准化常态防控,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扎实落实生态环境监管保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