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7918-0101-2020-00004
    • 备注/文号:梅政发〔2020〕7号
    • 发布机构:梅山镇人民政府
    • 公文生成日期:2020-01-07
    梅山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山镇2020年春运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20-01-21 14:57

    各村(居)委会、镇属市直各单位:

      2020年春运从1月10日起至2月18日结束,共计40天。为更好地满足我镇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根据国家、省、泉州市政府和南安市政府要求,结合我镇工作实际,特制梅山镇2020年春运工作实施方案,请各单位严格安全方案要求落实。

     

     

     梅山镇人民政府

      2020年1月7日

      (此件主动公开)

      

    梅山镇2020年春运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据调查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春运工作全局,按照“以客为主、科学组织、协调配合、安全有序”的指导原则,以“平安春运”为主题,动员和依靠各方面力量,完善协调机制,提前落实春运工作方案、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和生活重点物资运输畅通高效,确保完成春运任务。

      二、准确研判,做好运力组织衔接

      据调查,我镇外来人口有6500多人,主要来自贵州、江西、四川等省,本省外地民工主要来自三明、南平等地,我镇外出务商务工人员约1.4万余人。初步预测,2020年春运全镇道路旅客运输量约9.1万人次。2020年春运期间,我镇计划投入客运班车总数约69辆,总座位1393座。

      2020年春运道路旅客运输客流变化和影响因素主要呈现六个特点:一是2020年春运比上年早,节前学生流、务工流相互叠加:节后探亲、学生、务工等客流叠加,运输保障压力大;二是高铁干线普及,铁路客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高铁、网约车、自驾车等出行方式影响,道路客运量持续下降。保障道路安全畅通的任务加重;三是春节假期继续实施高速公路小型客车免费通行政策,自驾车探亲、旅游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路网交通流量进一步上升,保畅压力较大;四是春节期间物质需求量的增加,需重点做好生产生活物资和节日物资的运输保障工作;五是道路运输服务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让旅客切实感受到“互联网+”时代出行的便捷和温馨正逐步成为春运工作精准化服务的基本要求;六是春运期间天气状况的不确定性因素多,春节期间气象条件复杂,易诱发运输安全事故,安全保障工作不容丝毫马虎。

      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和运输企业要做好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挖掘潜力,努力增加客运能力。交通运输部门要增加客运班车、包车的运力投入,储备好应急运力,确保旅客顺利出行;组织好公共交通运输,重点做好车站、旅游景点之间衔接疏运工作。运输部门和企业在坚持以客为主的同时,还要安排好煤炭、液化气、成品油等重点物资和节日商品的运输,确保春节期间的市场供应。

      三、加强监管,保障春运安全出行

      1.强化责任落实。全力保障旅客出行安全是春运工作的首要任务。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管业务、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切实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各运输企业认真执行安全管理的各项规定,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员、落实到具体环节,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全力打造“平安春运”。

      2.强化隐患排查。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全面排查安全隐患。一是全面排查场、站。对投入春运的车的技术状况以及车站等重点场所的消防、救生、安检、查危等设施进行全面排查;二是全面排查道路、桥梁、隧道。对公路、桥梁、路标,尤其是陡坡、急弯、重点路段、桥梁、涵洞等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维护,及时修复损坏的公路、桥梁、路标等安全设施,危险路段与施工路段要设立醒目的标志、标牌;要加强农村道路、危险路段、事故多发路段隐患整治工作,强化对公路建设施工现场的监管,完善交通标示、标线和安全防护、警示措施,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对目前仍在施工的路段能在春运前完成的要抓紧完成,来不及完成的应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春运车辆的安全畅通。

      3.强化安全监管。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严格执行“三品”查堵制度,严格落实“三不进站、六不出站”安全管理规定,严把日趟检关。严格执行长途客车凌晨2-5时停车休息或接驳运输制度,严格落实三级及以下山区道路禁止夜间通行客运车辆制度,加强对“两客一危”车辆24小时动态监控,及时发现、提醒和纠正驾驶员超速、疲劳驾驶等违规行为。运输企业要加强对驾驶员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安全驾驶和文明驾驶,严禁驾驶证记满12分的驾驶员参加春运。水路运输企业要严禁超载运输、非客运船舶载客、恶劣气象条件下违章冒险航行。

      4.强化执法监管。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组织开展春运安全大检查,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加大暗查暗访和突击检查力度,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派出所等执法部门要把更多人员力量投放到路面一线,要在215线、213线和高速出入口设置“春运安全监督服务岗”,坚持固定站点检查和道路流动巡查相结合,对班线客车等“五类重点车辆”和超速、超载等“七类重点交通违法行为”实施常态化的从严整治。要强化危险货物的安全监管,加强对内河水域的安全监管。要加大一线警力的投入,防止恐暴事件发生。

      四、联动协作,维护春运镇场秩序

      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抓好春运的各项工作。镇、村两级春运办要切实做好春运工作的协调,协调解决春运工作特别是节前疏运高峰期的相关问题。车站务必做好运力的调剂,在确保旅客运输顺畅安全的同时,统筹安排好煤炭、粮油、蔬菜、副食品、肥料等关系国计民生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运输保障。派出所牵头,联合镇安监、道安、城建等部门组成春运执法督查小组,加强春运期间运输市场秩序的监管,重点打击非法营运、非法售票、哄抬运价、甩卖旅客、欺诈旅客等损害旅客权益、扰乱春运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净化春运市场经营环境,保障旅客及合法经营者的正当权益。镇道安办、派出所要及时整改危险事故路段并及时设置警示牌。派出所要抓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车站、人流密集路口及周边的治安秩序;镇整洁办要认真督促运输企业做好车站、和运输工具的清洁及消毒工作,做到勤打扫、勤通风,有效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镇学区、镇工会、团镇委要加强大中小学生春节回家、节后返校及寒假期间和外来务工往返乘车安全教育,增强交通安全意识,确保出行安全;各相关部门、各企业要切实做好留梅过节职工的后勤生活保障工作。

      五、完善预案,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1.完善预案,增强处置能力。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进一步完善春运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值班带班和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对有可能影响春运的苗头性事件,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和早解决。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正确果断地进行处置,努力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2.关注天气,做好应急准备。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针对冬季气候特点,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防、预报、预警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要按规定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储备足够数量的应急装备、设备和物资,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和突发事件,确保应急队伍和物资能迅速调拨到位并投入使用。运输企业要加强对驾驶员冬季安全驾驶技能和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及时掌握气候变化和线路通行情况,完善安全提醒制度。

      3.加强巡查,保障道理畅通。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建立健全信息通报、指挥联勤、资源共享机制,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应急工作。在遇到恶劣天气影响车辆通行时,要采取限速通行、间断放行、分流绕行等措施,保障群众安全出行,尽量减少道路封闭。在春运期间,要特别注意加大对农村集镇的交通疏导力量,避免长时间拥堵诱发群体性事件。

      六、以人为本,提升春运服务品质

      1.要创新售票方式。各运输企业要创新售票方式,拓展互联网、手机客户端、支付宝、微信等便捷售票渠道。要加强联网售票服务,增加客票代售点、上门售票、预订团体票和往返票,方便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和边远地区的旅客出行。

      2.要维护旅客权益。要加强价格和收费管理,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坚决制止乱涨价、乱收费、乱罚款等价格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打击“拉客”“宰客”“倒客”和“倒卖车票”“欺行霸镇”等各种非法活动。

      3.要做好信息发布。运输部门和企业要通过电视、广播、短信、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恶劣天气下的班次延误、取消等交通信息,引导旅客合理调整出行。

      4.要做好志愿服务。要继续组织开展“情满旅途”活动,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服务春运“暖冬行动”和“务工人员平安返乡”等活动。

      七、加大宣传,及时春运总结提升

      1.加强正面宣传。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重视宣传舆论的工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及时宣传春运有关情况,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春运工作和进展。

      2.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和媒体的监督作用,畅通意见反映、投诉举报的渠道,对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做好解释,让人民群众更加理解和支持春运工作。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