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7104-0101-2021-00052
- 备注/文号:南教综〔2021〕149号
- 发布机构:南安市教育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1-10-08
各中学、中心小学、市直学校、民办学校:
为加强各校复学前后教学管理,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科学分析学情,找准教学起点
(一)学情分析,找准教学起点。学校要组织教师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基础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客观评估,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情绪状态、学习能力等,找准复课后的教学起点,优化学校教学计划和学科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表,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二)系统复习,做好教学衔接。因学生家庭条件各异,网络条件差异较大,各校复课后要针对学情做好集体补学和个体补学,确保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平稳过渡、有效衔接。未复课学段在正式复课前要持续组织好校本空中课堂,确保线上教育教学目标如期完成。
二、靶向重点内容,涵养核心素养
(三)梳理重点,重整教学内容。对于线上学习过的内容,复课后不能再简单重复教学,以免造成学生兴趣大减,甚至反感。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各校要把“线下与线上教学衔接”作为校本教研的重心,组织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和学情,整合教学资源,把握课程重、难点,明确课程内容。
(四)科学引导,涵养核心素养。教师要同时考虑教学重难点内容的显性和隐性内容,关注教学内容本身蕴含的育人要素,引发知识发生、发展的学科思想方法等。要注重揭示知识点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体悟内容关键,不断深化文化基础与自我发展,涵养与学生个性特质相契合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加强备考研究,把握命题趋向
(五)精准备考,把准命题趋向。初中、高中已经取消了《考试大纲》,中高考的命题是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各校要组织教师加强对教材课标的研读;要认真研究《中国高考报告(2021)(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政策与命题解读》《中国高考报告:高考评价体系解读》等纲领性文件,准确把握命题趋向;要高度关注高考新信息,认清形势、深化教学、创新教学,调整教学理念和方法,精准教学,确保高考备考工作对路到位;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名优教师群体力量,集思广益,加强学情研究,不同的学校,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解题规范、解题方法和应试心理不同,各校要设计出适合本校学生的高三教育。
(六)回归教材,培养关键能力。我省中考试题重视考教材,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迁移考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班复习教学应注重回归课本,着重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应把握学科考试标准,明确学科考试内容和要求、学科试卷结构、题型示例、学科样卷等。应特别注重对近三年的中考试题研究,把握学科中考命题特点与方向,把教什么与考什么、怎么考紧密联系起来。
四、精准教学评价,减负提质增效
(七)精准评价,强化质量监测。学校学科组和教研组要总结线上教学情况的得失,认真对待期中、期末测试工作。加强对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和使用,基于数据着重研究考试结果所反映学生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梳理近期线上教学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实现质量检测的诊断和反馈功能,及时查缺补漏,有的放矢,提升教学实效。
(八)落实“双减”,注重提质增效。要有效落实“双减”任务,科学研制校本作业,统筹各学科作业量安排,避免无效刷题和过度题海战,影响睡眠时间。要统筹作息时间安排,适当组织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状态饱满。在培优补差和临界生的突破上,教师要结合大数据分析,根据学生课堂学习达成的情况,科学安排课后辅导的内容。在课后辅导中,要及时跟进教学补偿。可以借助微视频,帮助学生进行疑点、难点和薄弱点的讲解。
五、关爱特殊群体,加强心理调适
(九)心理疏导,缓解学生压力。学生居家线上学习,因缺少教师的及时指导与督促,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一些缺乏自律的学生在复课后容易与好的同学成绩差距越拉越大,尤其是初三、高三年级学生,面对升学竞争压力,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各校要把学生复课后的心理疏导作为重要工作,关注学生居家复习及开学复课后的心理状况。通过心理健康讲座、问卷调查、网上家访、班会课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确保平稳复课。
(十)实施帮扶,落细人文关怀。要树立服务意识,对贫困学生、留守学生、防疫一线医护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按照“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漏”的原则,指定专人包抓帮扶。对暂时无法返校复课的学生,学校、年段和班级要制定“一对一”线上教学辅导具体举措,对家庭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一生一案”做好个性化教学辅导。
南安市教育局
2021年10月8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