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0年本级决算(草案)的报告
2012-04-16 00:00 阅读人数:1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2010年本级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2010年我市财政工作在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十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全面推进海西建设的机遇,以“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奋进年”为抓手,依法行政,科学理财,顺利实现市委和市人大会议提出的各项财政工作目标要求。财政决算情况如下:

一、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2010年我市财政收入380168万元(不含基金,下同),完成调整后预算366000万元的103.87%,比上年增收75500万元,增长24.78%;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7278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106.84%,比增26.77%;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6698万元(含省税改和工改转移支付,下同),占调整后预算228689万元的99.1%比增34.6%。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1、财政收入情况

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7278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194000万元的106.84%(见附表一)

(1)本级工商税收收入174494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103.06%,比增28.45%。(其中:增值税36355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98.82%,比增21.23%;所得税42253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101.58%,比增25.57%;营业税46023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109.06%,比增28.97%;其他地方各税49863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102.33%,比增36.55%。)

(2)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收入20934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151.68%,比增62.58%;

(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515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105.58%,比降56.79%;

(4)罚没收入3155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100.70%,比降32.25%;

(5)专项收入5363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105.28%,比增31%;

(6)其他收入817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123.77%,比增267.97%。

2、财政支出情况

2010年财政决算支出335809万元(其中:当年本级支出226698万元,上年结转支出32554万元,省市追加支出76557万元),比上年增加101441万元,增长43.3%。2010年本级决算支出226698 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数228689万元的99.1%,比增34.6%,法定支出教育、农业、科技增幅均超过本级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27.71%(见附表二)。

一般公共服务28685万元,比增7.6%;

国防369万元,比增35.2%;

公共安全15644万元,比增6.3%;

教育84497万元,比增52.2%;

科学技术2643万元,比增28.0%;

文化体育与传媒1534万元,比增48.4%;

社会保障和就业30273万元,比增15.3%;

医疗卫生13435万元,比增27.2%;

环境保护3658万元,比增244.8%;

城乡社区事务16047万元,比增455.6%;

农林水事务18021万元,比增28.0%;

交通运输2337万元,比增96.2%;

采掘电力等5933万元,比增12.6%;

商业服务业事务651万元,比增23.8%;

国土资源气象1333万元,比增67.5%;

粮油物资储备787万元,比增1.8%;

其他支出851万元,比降82.1%。

预备费使用情况:预备费年初预算5552万元,实际支出5552万元,主要支出项目为:一般公共服务2880万元、医疗卫生664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543万元、公共安全517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321万元、城乡社区事务207万元。

3、收支平衡情况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10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7278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137413万元(其中:体制补助21749万元,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返还收入1809万元,专项补助77424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7525万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4198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3520万元,农村义务教育补助6510万元,农林水转移支付981万元,公共安全转移支付2573万元;结算补助9387万元,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收入121万元;其他补助1616万元),上年结余收入37178万元,债券转贷收入22500万元。减:上解支出38712万元(其中:体制上解15503万元,专项上解2153万元,上解泉州市增收分成21056万元)。2010年本级财力365657万元,本级财政决算支出335809万元,结转下年度使用29310万元,净结余538万元(见附表三)

4、基金收支情况

2010年本级基金收入128858万元,加上上年结转1357万元,省市追加16230万元,合计基金收入146445万元。基金支出134131万元,上解上级支出10万元,主要用于:农林水,市政,道路,重点项目以及社会事业建设补助。基金结余12304万元(见附表四)

5、重点项目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

2010年全市财政预算内和基金等列支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共24777万元(其中:预算内2208万元,基金18000万元,财政筹集其他资金4569万元),资金全部到位。主要用于市政项目,道路建设和基地启动资金(见附表五)

6、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2010年上级补助资金支出共76557万元,其中:一般转移支付4657万元,专项补助71900万元(见附表六)

二、财政工作措施及2010年预算执行效果

2010年,我们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支持经济发展、提高收入质量、保障民生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行政效能、财政建设及预算执行富有成效。

(一)多措并举抓征管,组织收入取得新成效

坚持组织财政收入作为财政的中心工作,根据年初人大会确定的收支目标,千方百计挖掘增收潜力,强化和完善各项征管措施。一是加大管征力度。在做好税收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组织收入的力度,加大对各行业、各税种的征收管理,抓好各时期的税款入库,逐旬、逐月、逐季紧盯收入进度。二是狠抓税源落实。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工程、重点税种的监控,随时掌握重点税源的变化情况,研究挖掘潜力税源,确保重点税收收入稳定增长。三是定期召开财税联席会,研究解决税收征管中的具体问题和漏洞。四是加大对非税收入、小税种、机会税源的征管力度,确保应收尽收。在财税部门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总收入380168万元,比增24.78%,超额完成2010年预算及“十一五”规划财政收入任务。

(二)突出重点保增长,财源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是强化支持企业发展的财税支撑。全年兑现各项优惠政策资金11588万元。其中:扶持企业上市补助2246万元、企业基础设施补助1731万元、企业环保项目补助825万元、扶持再生资源发展1083万元、建筑业280万元、扶持外经贸企业发展基金765万元、工业立市考评品牌奖励671万元、兑付海上运输业扶持政策608万元。积极宣传产业政策,协助企业向上级申报专项资金补助累计192项,争取资金4913万元,支持我市重点骨干企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财源建设步伐。

二是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做好资金调度保障工作,多方筹措资金6.6亿元,调度短期资金19.923亿元,确保教育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南石高速、省道308线拓改、美亭城市综合体、城东片区改造、城西滨江片区、凤凰湖片区、泉三高速等重点建设项目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进一步改善我市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我市投融资环境。

三是优化项目建设的资金环境。做好项目筹融资工作,创新投融资理念,拓宽融资渠道,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大胆探索采用企业债券、信托等新型工具融资,在城西滨江片区改造项目中与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以增资的方式融资2.4亿元,拟以贸工农国投公司为主体发行10亿元以上企业债券,缓解财政资金压力,确保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

四是加大我市小城镇建设力度。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财税扶持政策,积极配合小城镇组织项目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加强小城镇财政扶持政策资金管理,全年统筹安排财政资金3246万元,并调度借出资金11450万元支持小城镇建设,主要投向各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协助试点镇组建政府融资主体,加大对试点镇融资工作的支持和指导。

(三)统筹兼顾促和谐,民生保障取得新成果

1、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推进“三农”发展。2010年全市本级农林水事务支出18021万元,比上年增支3941万元,增长28.0%。一是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直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二是加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拨付小型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等重点水利工程2868万元。三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动植物疫病防治,拨付动植物防疫免疫经费169万元,水利防汛专项经费186万元。四是兑付农户购买下乡的九类家电和汽车摩托车补贴6051万元。五是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全年拨付财政奖补资金850万元。

2、完善城乡教育资金保障体系,促进教育事业发展。2010年全市本级教育支出8449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支28963万元,增长52.2%。一是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管理,拨付2010年春、秋学期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资金6576万元。二是安排校安工程资金19478万元,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附属设施进行改造,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附属设施进行改造,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三是落实提高教师绩效工资资金2000万元。

3、加大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2010年全市本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27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支4021万元,增长15.3%。一是完善城乡低保制度,进一步提高低保补助水平,城乡全年低保支出2973万元。二是出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拨付本级配套资金2179万元,全面落实现任村主干养老保险办法,安排资金124.8万元。三是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做好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4、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提高城乡医疗保障水平。2010年全市本级医疗卫生支出1343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支2876万元,增长27.2%。一是落实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拨付新农合配套资金4410万元,城镇居民医保资金320万元,城镇职工医保资金4000万元。二是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办法等临时救助制度。三是落实医改方案,足额配套资金,按人均15元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

5、加大科技文化投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本级科学技术支出2643万元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有力促进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二是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34万元,并从预算外安排3125万元用于支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保护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等,为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6、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一是加大公共安全投入,保障社会安定稳定。全年本级公共安全支出15644万元,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二是及时兑现我市事业人员绩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干部职工工资,为我市各项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保证。三是调整提高在职村干部工资补贴标准,扩大离任村主干享受生活补助的对象范围,提高离任村主干经济待遇标准。四是全面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全年拨付资金9706万元。

(四)依法理财求创新,财政精细化管理取得新成绩

坚持依法理财,确保各项财政工作公开透明,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一是积极探索财政科学化管理新机制,按照《福建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管理,严格实行“两上两下”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强化预算执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二是逐步推进国库统一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国库统一支付管理工作,强化对核算单位基建、控办商品、政府采购等报支事项的严格审核。三是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工作,加强财政专户收入管理,稳步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进程,全年预算外资金缴入财政专户30256万元,财政预算外专户支出24271万元。四是推进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加强规范管理,严格单位财务收支审核,累计纠错566笔,金额804万元,拒付退回183笔,金额273万元。五是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规范采购行为,全年政府采购金额15844万元,比预算节约资金1224万元,节约率7.17%。六是加强基建预算审核工作,2010年全市送审工程项目共261个,送审预算编制数138117万元,经审批后审批的最高控制数120144万元,综合核减数达17973万元,核减率为13.01%。七是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出台政府债务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偿债机制,切实加强债务资金监管,增强政府对债务的可控性。

(五)强化制度重落实,财政监管取得新进展

 完善财政制度建设,强化财政监督工作,处理好财政工作中服务和管理,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一是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对全市313个行政事业单位在2009年检查的基础上再次开展“回头看”;对126户社会团体、38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开展“小金库”清理工作,自查自纠面达100%。二是加强对财政资金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强农惠农专项资金、市重点建设项目资金、各项专项资金等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效益。三是加大会计管理,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控力度。四是狠抓国有资产管理,严格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开展国有资产清理,实现资产动态监管,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从2010年度财政决算情况看,在预算执行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市财源基础还不够牢固,财政增收压力大;实施民生工程、事业人员绩效工资改革等政策性增支项目多、数额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支出压力较大;财政管理中还存在薄弱环节,资金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问题,财政部门将根据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进一步夯实税源基础,优化支出结构,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2010年,我市财政工作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我们将进一步服务发展大局,支持经济发展,诚恳地接受人大常委会的指导和监督,积极培植财源,努力增收节支,深化财政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创新理财思路,提高理财水平,努力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