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一过,受灾地区各种致病因素增多,极其容易引起多种疾病和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因此,在洪灾后如何提高饮水、食品、环境卫生条件并控制媒介生物,消除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使民众尤其是农村群众了解防治各种疾病的健康常识,对于防灾减灾意义重大。
水源的处理
洪灾过后水源污染是个严重的问题。大量雨水的冲刷,地面积水、淹水等问题使得垃圾、粪便、排污管内的污秽这些平时人们敬而远之的脏东西充分浸泡并四处漂浮。此时可喝未污染的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绝不能提取未消毒处理的井水、河水、湖水、塘水饮用。
家庭饮用水的存水用具必须先清洗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再进行混凝沉淀:一般情况下50公斤水加明矾或碱式氯化铝2.5-4g,或每桶水(约25公斤)加花生米大小的明矾一粒,搅拌1-2分钟,静置10分钟左右,使水澄清。此为第一步。接着用漂白粉(精片)消毒(按含有效氯50%计算),每吨水加4-8g;若用漂白精片消毒(按每片含有效氯0.2g计算),则每担水(50公斤)加一片。操作时可将漂白精片研细,用清水调成糊状倒入需要消毒的水中,充分搅拌,加盖静置30分钟后方可使用。
如果水井被淤泥淹没,必须对被淹的井进行清淘、冲洗和消毒。先将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和井底,淘净污水,直到渗出的井水达到无色透明、无味为止。再加25-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2-24小时,之后抽干全部的井水。最后等自然渗出水到正常水位时,参考家庭饮用水消毒法进行消毒。
胃肠道疾病和食物中毒的预防
洪灾后胃肠道感染和食物中毒概率亦很高,必须引起重视。
灾民临时聚居的地方因为人口密集,环境卫生往往较差,如果水源污染,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包括动物尸体)得不到恰当处理,便会苍蝇成群,蚊子肆虐,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腹部受凉,饮食不当,吃了受细菌、病毒感染的食物等均会得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肠炎、伤寒、副伤寒、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或者食物中毒。
为此,要搞好环境卫生,洪灾期间应建防蝇的临时厕所,不随地大小便;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垃圾定时清理(掩埋或焚烧),消灭蚊蝇孳生场所;搞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及时发现、诊断、治疗和隔离病人,病人粪便和呕吐物适当处理:加入吐泻物1/5量的漂白粉,充分搅匀,作用两小时;干便可用20%漂白粉乳剂,按1:1比例,若粪便特干可加2倍量10%漂白粉乳剂,充分搅匀,作用两小时;无粪尿液每1000ml加入漂白粉5g或用漂粉精2g,混匀后,作用两小时。
切记不可因为觉得浪费而食用以下食物:直接受水浸泡过的所有食品如挂面、方便面等;被水淹过的蔬菜、水果和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来源不明、非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剩饭剩菜、生冷食物;其他已腐败变质的食物和不能辨认是否有毒的蘑菇。
住所以及周围环境的处理
洪水退去后,应消除住所外的污泥,垫上砂石或新土;应将家具清洗再搬入居室;保持住屋和附近地面整洁干燥,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整修、清理被淹厕所、粪池、畜圈、禽舍,将粪便清尽并把周围外溢的粪便、垃圾运到指定地点,泥封堆肥;坑穴和周围用有效氯0.1-0.2%的含氯消毒液1-2L/m2或撒布0.5-1kg/m2生石灰,用水浇湿消毒处理后使用;加强家畜的管理,猪要圈养,搞好猪舍卫生,不让其尿液直接排入河水、湖水、塘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管好猫、狗等家养动物,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喷洒灭蚊药,栏内的禽畜粪便也要及时清理。
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鼠媒传染病:钩端曼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寄生虫病: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为此,要做好防鼠灭鼠,灭螨防螨等媒介生物控制工作:发现老鼠异常增多要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清扫卫生死角、清除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
如果灾后临时搭建野外住所,应注意要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在周围挖防鼠沟;还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和保持地面干燥;床铺应距离地面两尺以上,不要睡地铺。
另外,还要注意避免意外伤害,如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农药中毒等。
灾后重建,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发现意外情况要及时上报。民众多学习普及知识,可减少因洪灾引发的各种其他伤害,安全过渡,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